三月八日,南岸區(qū)南山街道放牛村的南山桃花園,游客登山踏青。過去這里是一片被稱為“廖家凼”的荒山,如今變成了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的桃花園。首席記者 謝智強 攝
3月3日,渝中區(qū)山城步道,大量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外出享受陽光。記者 崔力 攝
巴南區(qū)新華村社區(qū)公園,市民行走在步道上。(本報資料圖片)首席記者 謝智強 攝
2018年1月9日,北碚區(qū)龍灘子水庫,市民在新建好的環(huán)湖步道上散步。(本報資料圖片)記者 萬難 攝
2019年1月31日,沿跳磴河修建的中梁山西山村彩色步道,因其色彩美麗受到市民點贊。(本報資料圖片)(特約攝影 鐘志兵)
2018年10月2日,渝中區(qū)山城步道,2018重慶國際影像文化節(jié)系列活動之一的“山城步道戶外影像展”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。(本報資料圖片)記者 崔力 攝
步道,不僅是山地城市的一道風景,也是城市中的一條條“毛細血管”。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(fā)展,和休閑健身、文化旅游功能的植入,讓原本并不起眼的步道正在成為一座城市的一個品牌符號。
在重慶,不少市民通過步道徒步丈量重慶之美。來自重慶戶外聯(lián)盟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我市專門開展徒步的俱樂部、社群多達上百家,活躍會員超過百萬人。
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,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“讓城市更加宜居,更具包容和人文關懷”“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”“發(fā)展壯大旅游產(chǎn)業(yè)”。以“山城”為特色的重慶,提檔升級步道,自然也是民之所需、政之所向。
在《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》中,打造“山城步道”特色品牌,也被列為了“菜單”之一——到2022年,主城各區(qū)山城步道將串聯(lián)成網(wǎng),叫響“山城步道”城市品牌。
體驗
“刷”步道成為一種時尚
從渝中區(qū)人民法院一側進入山城巷,就是山城第三步道的起點。3月3日下午,陽光明媚,重慶日報記者和剛到此地的浙江游客們一同拾級而上。
第三步道上,已少有昔日為生計而奔波的身影,更多的是居民茶余飯后的閑庭信步和游客觸摸歷史的體驗之旅。經(jīng)過近幾年的打造,這里的歷史建筑,不僅有各種導示標識,還有介紹石牌,向過往游客訴說這里的故事。
“之前,我就聽說這里是民國時期老重慶的高檔居住區(qū),有不少將軍宅院都在此,今日一游,果然名不虛傳!痹诤駨]前,與記者同行的浙江游客楊琪擺著各種造型自拍。
穿過厚廬不遠,就是第三步道的著名“打卡”點——木制棧道。鵝黃色的棧道,凌空而建,如同天空之城,大量游客停下拍照游覽,將此堵得水泄不通。
如果說,第三步道吸引游客人流如織,得益于厚廬、長樂永康石朝門、亦廬石朝門等重慶記憶,位于重慶天地的天地湖步道的熱鬧,則更多體現(xiàn)了重慶市民的一種生活態(tài)度。
當天下午6點半,天地湖步道又如往日一樣開始逐漸熱鬧,人們或跑步健身,或散步遛彎,亦或帶娃、遛狗,周邊配套的全民健身器材,也是使用者眾多!拔颐刻於紩䜩碜邘兹﹀憻捝眢w,已經(jīng)養(yǎng)成習慣了!奔易「浇氖忻裨鴤フf。
而在歌樂山健身步道、縉云山健身步道、開州漢豐湖環(huán)湖步道等地,前往健身、休閑、游玩的市民同樣數(shù)量龐大,高峰時段個別路段甚至會打擁堂。這些步道的設計也“很貼心”,每隔一段都會標注著已走長度、步數(shù)、能量消耗量等,路邊還有健康小知識、勵志金句等,鼓勵和引導市民把休閑健身變成一種生活習慣。
問題
既要建好也要管好
3月4日,記者從上新街進入黃葛古道,這里雖再無馬幫鈴響,但樹蔭下磨得光滑的石徑,仍無聲訴說著它悠久的歷史。
“這里平時游客都多,有不少是外地人。來這里拍照、寫生畫畫的也多!痹诠诺肋呑×藥资,鄧軍見證了古道的繁華與落寞,如今他自己也成了別人快門下的一道風景。
鄧軍說,可能是因為附近施工,古道兩側的一段路燈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亮了,護欄缺失,下水道窨井蓋也未蓋好,居民、游客夜間通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。
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,我市的城市步道中,設施陳舊、配套不全、年久失修等現(xiàn)象,黃葛古道并非個案。比如佛圖關步道的公共飲水、垃圾桶、急救保障等設施亟待完善,其中一個通道還被鎖住不能通行。位于嘉陵江重慶天地段的濱江步道,受周邊施工影響,步道也成了“斷頭路”。即便是一些新建步道,也存在導識不清、配套不足、功能單一、人性化服務不夠等問題。
在彩云湖公園采訪時,正在步道上健身的市民王嘉表示,一條高品質(zhì)步道,除了要有路,還應該配備風雨亭、運動設施、公共廁所等。尤其是夏季的重慶,一條步道建設得再寬闊、再漂亮,如果缺少風雨亭等遮陽避雨設施,“想說愛你也不容易”。
退休后就開始用腳丈量重慶的67歲徒步達人張成全也表示,我市部分城市步道存在貫通性不強、布局不合理、閑置率較高等問題。
品鑒
步道升級要體現(xiàn)“人文關懷”
步道,是綠色出行的載體,也是城市慢行系統(tǒng)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對重慶來說,步道提檔升級,還是建設“近悅遠來”美好城市的必答題。
如何打造一條“適銷對路”、市民滿意的品質(zhì)步道?萬盛黑山八角小鎮(zhèn)環(huán)線綠道或許可供借鑒。
這條步道2017年建成投用,全長約8公里,連接了黑山谷1098假日酒店、黑山谷國際運動醫(yī)院、百花谷旅游度假區(qū)、黑山露營基地等,集旅游觀光、餐飲住宿、休閑娛樂、健康養(yǎng)生等諸要素為一體,年接待游客上千萬人次。尤其在夏季避暑時節(jié),市民、游客蜂擁而至,整條步道“比解放碑還熱鬧”。
萬盛經(jīng)開區(qū)交通開發(fā)建設集團工程部現(xiàn)場代表游嶺表示,該步道之所以人氣爆棚,除了黑山谷如畫的風景,還與前期規(guī)劃有關。在規(guī)劃建設之初開發(fā)者就結合了全域旅游和全民健身要求,圍繞“保護生態(tài)、因地制宜、實用至上、以人為本”的原則,采用“點—線—網(wǎng)”思路,將景區(qū)景點、健身基地、健身公園、重要場鎮(zhèn)、特色鄉(xiāng)村串聯(lián)成網(wǎng),并配備了文化長廊、驛站、自行車取放點、醫(yī)療點等設施,給人以最優(yōu)的休閑度假體驗。
江北鐵山云梯也是一個可供“拷貝”的模板,曾入選“重慶最美步道”十強。其實單就地理位置而言,鐵山云梯遠不及城區(qū)步道“親民”,但其年游客接待量卻高達300多萬人次,超過了部分5A級景區(qū)。
“步道建設,不能只是‘刷存在感’,還需要撥動市民、游客的‘心弦’!辫F山坪森林公園負責人王純友表示,鐵山云梯除松林密布、景色宜人、干凈整潔等外在顏值,在設計建設中,也處處彰顯人文關懷,大到停車場、公共廁所、風雨亭、公共交通接駁,小到每級臺階的高度、寬度,都充分考慮到老人、小孩的需求,甚至連臺階長度都經(jīng)過了精心計算?紤]到不是每個人都是運動健將,步道還設置中途“退出機制”,游客走一段后,體力實在不支,還可選擇乘車下山。
正因為規(guī)劃設計的科學合理,該步道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需求,已成為家庭游、親子游、運動游、休閑游的集散地。市民、游客自發(fā)前去開展拓展訓練、叢林穿越、學生野外實踐、登山挑戰(zhàn)賽等活動,幾乎周周都有。
設計
要讓游客“慢”下來
根據(jù)《重慶市城市提升行動計劃》,我市將豐富慢行系統(tǒng)“毛細血管”,到2022年,主城各區(qū)山城步道將串聯(lián)成網(wǎng),叫響“山城步道”城市品牌。
市體育局發(fā)布的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升行動計劃(2018—2022年)》也提出,到2022年,基本形成政府主導、部門協(xié)同、全社會參與的全民健身“大群體”格局,基本建成覆蓋城鄉(xiāng)、便捷高效、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。在兩江四岸新建一批智慧健身長廊,新建109公里親水慢行道(騎行道);在兩江四山建設山城步道50條,實現(xiàn)主城四山登山步道完善貫通;利用公園、綠地、廣場、旅游景區(qū)、森林山地、江河湖岸等區(qū)域建設健身步道(登山道、健走道和騎行道)。到2022年,全市建成健身步道10000公里。
市政府旅游發(fā)展高級顧問、重慶旅游發(fā)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表示,如何讓游客“慢”下來,品味重慶,步道是一個重要的方式,在步道建設和提檔升級的過程中,需要突破小格局,做出大內(nèi)涵。
首先是挖掘歷史文化,延續(xù)城市文脈,把步道的“根”留住。比如,黃葛古道始于唐宋,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豐富的題刻和詩詞;洪崖洞古道,是當年解放碑區(qū)域重要的汲水通道,承載著大量的城市記憶,對游客也具有極強的文化向心力和旅游吸引力;其次是要創(chuàng)新設計,讓“現(xiàn)代的創(chuàng)意成為未來的記憶”,根據(jù)現(xiàn)代人需求和審美,打造集便民、生態(tài)、休閑、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高品質(zhì)創(chuàng)意步道;最后,要具有重慶“標識”。步道沿途可配套觀景平臺、吊腳樓等帶有重慶符號的可親近、可體驗、可觸摸、接地氣的項目。
重慶得森建筑規(guī)劃設計院副院長張軍表示,城市發(fā)展,猶如有機體生長,有其發(fā)展變化規(guī)律,很多步道作為重慶記憶,在打造時要應時而變,在規(guī)劃設計、材料選用、節(jié)點景觀等方面,要彰顯城景融合,沒有違和感。
在步道建設中,還要注重人與路的和諧關系,在臺階高度、坡度、長度等設計上以人為本,讓人有舒適的體驗感。“比如韓國的漢拿山步道,就充分進行了人性化設計,而不是單純的依山而建,‘一條道走到黑’!敝貞c戶外聯(lián)盟副會長許泉說。
“對步道提檔升級,還要轉換對步道的認識!痹鴰ьI團隊深度參與成都天府錦城綠道的戰(zhàn)略咨詢、產(chǎn)業(yè)定位、綜合評估等項目的戴德梁行重慶公司總經(jīng)理魏曉龍表示,步道除了用于交通連接,如今已成為多種產(chǎn)業(yè)的載體。比如,紐約市在打造高線公園時,就通過與社會力量進行合作,在公園步道上舉行天文觀測、露天健身等一系列文化娛樂活動,還通過與社會基金合作,提供工作崗位,解決步道的維護問題。本報記者 黃琪奧 韓毅 實習生 黃明杰
記者手記》》
步道更新,底線在人目標更在人
韓毅 黃琪奧
隨著時代的變遷,作為城市“毛細血管”的步道,其功能和作用都在不斷變化。在步道改造的過程中,如何讓“今天的創(chuàng)意,成為明天的記憶”是擺在相關決策者面前的一道難題。
我市不少區(qū)縣都在謀劃步道的提檔升級,從景觀步道到登山步道,從公園步道到親水步道,從街巷步道到健身步道,林林總總,動輒就是數(shù)十上百公里。
人氣是檢驗一條步道更新成敗的重要指標,只有通過人的活動,物理的“場所”才能成為“造夢空間”。誠如蒂耶斯德爾在《城市歷史街區(qū)的復興》一書中說:歷史街區(qū)的活力和生氣必須是“真實”的,而不是刻意設計的或過分美化的;一個“真正”有效的和正常運轉的街區(qū),是自然和富有活力的,而不是一群受人雇傭的演員刻意表演的舞臺。
步道提檔升級,也不能只有美學,沒有生活。記者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部分地方在步道建設或改造中,一味追求高大上,看著光鮮亮麗,但日常的利用率并不高,往往只是一年舉辦一兩次健身比賽,這種步道無疑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浪費。
作為山地城市的重慶,在發(fā)展歷程中,形成的步道有千百條,它們既是城市記憶又是特色資源。步道更新,底線在人,目標更在人,傳承歷史、增添韻味的更新非常必要,但千萬別“一刀切”,把居民游客都趕跑。